太陽暗條物質來源物理機制揭示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昆明 8 月 11 日電 (記者趙漢斌 通訊員陳艷)記者 11 日從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獲悉,在該台撫仙湖太陽觀測與研究基地,研究人員利用一米新真空太陽望遠鏡的高時空分辨率觀測數據,揭示了太陽物質來源以及傳輸過程的重要物理機制。

  太陽暗條是指太陽邊緣的日珥投影到太陽表面上所呈現的暗黑色條帶。有些暗條是極性相反的局部磁場的分界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太陽磁場的複雜結構。其產生、發展和消失有一定的規律,但也可能會在很短的時間內突然活躍起來,甚至突然消失。它也是太陽視面上引人注目的活動現象之一。

  雲南天文台助理研究員王金成介紹,太陽暗條的形成過程,主要分為磁場結構的形成過程以及暗條物質的來源兩個方面。在磁場結構形成方面,國內外學者已經做了許多研究,但對暗條物質來源方面的研究比較少,特別是利用高時空分辨望遠鏡的觀測研究少之又少,主要是由於暗條形成過程比較緩慢,完整的暗條物質注入很難被觀測到。

  王金成與閆曉理研究員等合作者一道,研究了位於活動區 NOAA 11903 中某一暗條從無到有的完整形成過程。他們發現低溫物質通過暗條南部足點的噴流注入到暗條當中,並且在發生噴流處有磁場浮現,同時發現低溫噴流同樣可以把低溫物質抬升到暗條高度併為暗條提供物質,從而推斷太陽上低層的小尺度爆發可為暗條的形成提供足夠的物質。他們還估算對比了磁浮現所帶的能量以及低溫物質被抬升所需能量,得到磁浮現所帶的能量足以為物質抬升提供能量支持的結論。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國際權威期刊《皇家天文學會月報》上。

【精選推薦文章】

帶您來了解什麼是 USB CONNECTOR  ?

為什麼 USB CONNECTOR 是電子產業重要的元件?

又掌控什麼技術要點? 帶您認識其相關發展及效能

您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