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熱”變“造車熱”,中國智能手機市場要變天了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數科社,作者丨林木

2022年的智能手機行業可以用“如墜冰窟”來形容。

IDC數據显示,2022年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僅為12.1億部,同比下跌11.3%,創十年來新低。作為智能手機第一大國,中國市場同樣哀聲一片——連續四個季度出貨量降幅達到雙位數,全年同比下降13.2%達到歷史最大降幅,出貨量回落到十年前的3億以下市場大盤。

今年1月,市場終於出現回溫跡象。據Counterpoint披露,國內手機市場一月份銷量與去年同期幾乎持平,環比則增長超過40%。有研究機構預測,2023年全球手機市場將重回正增長。

利好消息剛放出,蘋果卻帶頭降起了價。

一份網傳的蘋果授權經銷商SUNPIE內部文件显示,自2月5日-4月1日,蘋果iPhone 14 Pro系列所有版本均下調700元。目前蘋果官網雖維持原價,但部分授權店已經換上了下調后的價格牌,而在各家電商平台的補貼加持下,降幅更是一度達到千元之上。

儘管這波降價並非蘋果官宣,但SUNPIE作為蘋果授權經銷商,顯然是得到了上游授意。一直以來,蘋果都被視為高端手機市場的主流代表,但如今卻帶頭打起了價格戰。智能手機市場要變天了?

01 巨頭下水,洗牌加速

事實上,這不是iphone 14系列首次降價。早在去年10月底,蘋果官方微信公眾號上就做過一次限時“促銷”:14系列領券減550元,14 Pro系列領券減350元。而此次 “直降”力度之大,也折射出蘋果背後的壓力與焦慮。

去年9月中旬,備受矚目的iphone 14問世,蘋果股價卻一夜蒸發了1500億美金。蘋果的新機發布會一直是資本市場關注的重頭戲,但在iphone 14發布前的一個月,其股價已經開始一路走低,跌至谷底。

有分析稱,股價下跌主要是因為蘋果官方承認要加入廣告造成的市場震蕩。但究其根本,或是投資者對於蘋果未來發展的信心遠不如從前了。

剛出爐的蘋果一季報(2022年第四季度)显示,營收1171.54億美元,較去年同期下降5%,是其近4年以來的首次營收同比下滑。同時凈利潤299.98億美元,同比大跌13%。

儘管去年第四季度蘋果靠着搶先發布新機iphone 14系列,以7230萬部的出貨量超越三星重回第一,但仍未能改寫出貨量下滑的趨勢——同比下降14.9%,全年出貨量位居三星之後。

自去年10月起,位於鄭州的全球最大iphone代工廠富士康受到疫情持續影響,大幅降低了產能利用率,致使蘋果直面供應鏈問題,iPhone 14 Pro和iPhone 14 Pro Max的供應遠低於計劃量。

iphone 14系列亦未能回應用戶的期望。在14尚未正式發布之前,國內市場便已出現“不如13香”的呼聲。據《彭博社》此前報道,預售與開售期間,iPhone 14相比去年iPhone 13銷量下滑超過7成。

iPhone 14 Plus是iPhone 14系列中銷量最差的機型,相比之下,連總出貨量的5%都不到,因發布后不久就降價,被網友調侃為“蘋果跳水王”。

在庫克看來,如今iPhone 14的供應鏈問題已得到解決,因此蘋果公司本季度的收益應該更加樂觀。但有分析師認為,iPhone 14才剛國內市場推出沒幾個月,就開始大幅降價,可能是需求疲軟的跡象。

這也正是蘋果的遠憂所在。中國已成為蘋果的第二大消費市場,自三星淡出、華為退位后,蘋果就與一眾國產品牌瓜分了前者的市場份額。直到2022年,蘋果市場份額已一路上漲至16.8%。

IDC報告显示,2022年中國前五大智能手機廠商中,蘋果與OPPO市場份額相同並列第三,前面分別是vivo與榮耀,小米排在第五。

近年來,蘋果在iPhone的創造力幾乎消耗殆盡,去年讓人眼前一亮的“靈動島”也頗受爭議。隨着智能手機市場進入存量競爭時代,意味着蘋果不再能躺着賺錢,而是需要放下身段迎合中國消費者。

開年的這波大降價不難看出,蘋果正在改變在國內市場的策略打法,嘗試下探市場,鞏固地位。巨頭下水開卷,接下來的智能手機市場競爭勢必會更加慘烈。

02 捲起來沒朋友,消費者不願再買單

今年初,有關黑鯊手機大規模裁員、拖欠補償金的風聞甚囂塵上。

黑鯊專註於電競遊戲手機,曾是垂類手機賽道的黑馬,一度被雷軍看好。早期黑鯊與小米合作密切,小米不僅對其開放了供應鏈資源,雷軍本人也多次出席黑鯊新機發布會為其站台。

網頁設計最專業,超強功能平台可客製,窩窩以「數位行銷」「品牌經營」「網站與應用程式」「印刷品設計」等四大主軸,為每一位客戶客製建立行銷脈絡及洞燭市場先機,請問台中電動車哪裡在賣比較便宜可以到台中景泰電動車門市去看看總店:臺中市潭子區潭秀里雅潭路一段102-1號。電動車補助推薦評價好的iphone維修中心擁有專業的維修技術團隊,同時聘請資深iphone手機維修專家,現場說明手機問題,快速修理,沒修好不收錢住家的頂樓裝太陽光電聽說可發揮隔熱功效一線推薦東陽能源擁有核心技術、產品研發、系統規劃設置、專業團隊的太陽能發電廠商。網頁設計一頭霧水該從何著手呢? 回頭車貨運收費標準宇安交通關係企業,自成立迄今,即秉持著「以誠待人」、「以實處事」的企業信念台中搬家公司教你幾個打包小技巧,輕鬆整理裝箱!還在煩惱搬家費用要多少哪?台中大展搬家線上試算搬家費用,從此不再擔心「物品怎麼計費」、「多少車才能裝完」台中搬家公司費用怎麼算?擁有20年純熟搬遷經驗,提供免費估價且流程透明更是5星評價的搬家公司好山好水露營車漫遊體驗露營車x公路旅行的十一個出遊特色。走到哪、玩到哪,彈性的出遊方案,行程跟出發地也可客製,產品缺大量曝光嗎?你需要的是一流包裝設計Google地圖已可更新顯示潭子電動車充電站設置地點!!廣告預算用在刀口上,台北網頁設計公司幫您達到更多曝光效益

2019年,黑鯊用了兩年時間擊敗了同一賽道的紅魔、華碩以及雷蛇等多個廠商,以47%的市場份額成為佼佼者。次年一季度,這一数字飆升超過70%。

然而,卻在一年後迅速跌落神壇,市場份額縮水到17%。而摘得遊戲手機銷量桂冠的不是別人,正是小米旗下主打遊戲手機的Redmi K系列。

這間接證實了一個結論:在智能手機行業,垂類賽道就是個死衚衕。當一款智能手機所具備的聽音樂、拍照、打遊戲體驗都與垂類手機相差無幾,甚至有過之無不及時,那麼註定了這些垂類手機會淪為時代的眼淚。

近年來,國內智能手機市場越來越卷,從快充、拍照再到今年開始卷內存和存儲容量。如兩周前realme剛剛發布的GT Neo 5,16+1T(240W)版本只要3499元,比16+256(240W)版本價格僅相差300元。

而更早两天前,直指紅米K60的一加Ace 2也正式發布,12GB+256GB版本起售價2799元。發布會後,一加中國區總裁李傑還在採訪中放話“一加 Ace 2會倒逼友商降價”。果不其然,一周后Redmi品牌總經理盧偉冰就作出“回應”:512GB版本K60價格為 2999元起,K60開啟512GB風暴。

“因為別的卷不動了。”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基於5G通信技術背景下,芯片方面華為被制裁后,高通一家獨大;屏幕主要分為三星屏和國產屏,兩者成本相差較大;電池方面是根本卷不動,所以廠商只能去卷快充;攝像頭從模具到裝載組數,基本已經卷到頭了。

這也正是國內智能手機市場日趨同質化的根源所在,其在技術創新層面已經進入瓶頸期。就拿快充來說,從65-120W的提升只有15分鐘,從120-200W更是僅縮短了10分鐘左右。所謂的千萬上億級像素,對於多數普通用戶而言,噱頭大於實際用途。

當感到快充、像素、內存越來越卷不動時,廠商們開始拼產品迭代的速度,瘋狂推新。據中國信通院數據,2022年全年,國內上市新機型累計423款,同比下降12.4%,其中5G手機220款,同比下降3.1%。這意味着平均每個月都會有35款新機湧入市場。

如此快的推新速度,雖然一度激起了消費者的“換機熱潮”,但也很快迎來市場反噬。為了搶佔發布先機,市面上開始出現主打“顏值優化”的產品,實則換湯不換藥。另一方面,新款機型出的越快,也意味着老機型的貶值速度越快。

近兩年,OPPO、vivo、小米三大廠商開始衝擊中高端市場,眼花繚亂的新品以及不斷走高的價格,讓消費者望而卻步。Counterpoint Research調研數據显示,預計2022年換機周期將長達43個月,達到歷史最高水平,當前中國市場換機周期已延長至32-36個月。

不斷下滑的手機銷量側面印證了這一點,人們對新款手機的關注度正在下降。

03 資本降溫,手機廠商都跑去“造車”了

當下,不僅消費者對手機市場興緻索然,資本也把注意力轉移到了新能源汽車市場,就連手機巨頭都紛紛下場造車。

據彭博社最新一份報告表明,蘋果已將 Apple Car的首次亮相推遲到2026年,還透露到該車價格可能低於10萬美元。

在不久前的小米投資者彙報日上,雷軍也分享了小米造車最新進展:小米正在北京亦庄自建年產量30萬輛的整車工廠,最快預計2024年首車將下線並實現量產。

他還透露到,自己有1/2的時間花在汽車業務上,汽車研發團隊超2300人,僅過去一年在汽車等新業務投入就超過30億元。

近年來,造車可以說是資本追捧的大風口,熱錢都聚集在這個領域。相關資料显示,相比智能手機的5000億美元市場規模,汽車市場規模是其3倍以上,顯然是一塊大蛋糕。尤其在新能源汽車賽道的持續火熱下,手機廠商自然也不想錯過。

繼華為、小米入局之後,OPPO、vivo也要造車的風聞不絕於耳。去年9月,國內頭部動力電池生產商中創新航開啟港股IPO招股,vivo以1億美元的大手筆投資,與天齊鋰業並列第二。

此舉可看作是vivo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一次試水。其老對手OPPO也從2021年就開始招兵買馬,去年8月,OPPO在開發者大會上推出了車機互融解決方案“OPPO Carlink”,合作的車企中包括上汽、特斯拉、理想汽車等。

手機廠商進軍汽車產業的路絕非造車一條,軟件賦能汽車生態,已成為廠商們切入新能源汽車領域的一個重要路徑。

跨界動作最快的華為是去年新造車市場的一顆新星,帶領着小康和塞力斯自成一派。目前已上市的兩款車型都取得了不錯的市場反響,如問界M5不到三個月便交付破萬台,創新品牌單款車型交付破萬最快紀錄。

手機廠商之所以都跑去“造車”,歸根結底是迫於紅利期已過的智能手機市場正在面臨着較大的下行壓力,廠商需要尋找第二增長線,而在智能時代渲染下,汽車與手機設備之間的生態連接被進一步打通,商業邏輯也就此走通。

因此我們看到,不光手機廠商要造車,車企也在躍躍欲試做手機。然而,與造手機相比,顯然造車更具風險和挑戰性。

造車這件事有多燒錢想必已不用過多贅述,從技術與財力兼具的蘋果造車來看,Apple Car的亮相時間一再延期,如今依然充滿諸多不確定性。

而將之視為人生最後一次創業的雷軍也曾表示,動輒百億元規模的投資,讓汽車行業充滿了風險。過去一年,小米在手機市場的地位已經滑落到第五,在2022Q4的出貨量更是大幅下跌了26.3%,海外印度市場銷量出現大幅下滑。這也不難理解雷軍為何急着跑去造車了。

https://www.tmtpost.com/6428941.html

您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