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費用不是越多越好,雷軍是對是錯?

文/王新喜

來源:熱點微評(ID:redianweiping)

近期雷軍的一段採訪比較火,引發了業內熱議。這段採訪是去年 4 月,當時雷軍的一個觀點是,研發費用不是越多越好,蘋果的研發費用佔比很低,微軟很高,IBM 很高,沒用呀。如果研發費用越多越好,那微軟豈不是成了日不落帝國?

其實,我們可以解讀為,雷軍或許當時在試圖為小米的模式找到對標案例與理論依據。那個時候,蘋果處於市值巔峰,突破萬億市值,風頭無兩,而且蘋果一直以來研發費用佔比低,拿蘋果舉例是很有說服力的。

但從後來的情況來看,風向在迅速發生變化。注重研發的微軟的後勁爆發,在 2018 年 11 月坐上全球市值第一的寶座,當時其市值高點達到 8129.3 億美元,首次超過蘋果市值,微軟也是僅次於亞馬遜的雲計算巨頭。而蘋果在 2018 年迎來水逆,自從 iPhone XS 系列發布之後,蘋果從萬億市值高峰跌落,截止到 2019 年 1 月,其市值曾跌超 4400 億美金,相當於三個麥當勞。

而今年蘋果市值雖然有回升趨勢,但蘋果面臨的局勢並不容樂觀,在 5G 時代面臨缺芯之痛,當前不得已與高通和解,這本質上也可以追問,蘋果的研發投入與追逐利潤沒有形成正向關係,導致其產品創新層面一直乏善可陳,在核心競爭力上逐步喪失主導權?

根據去年金融信息提供商 FactSet 的發布報告显示,科技公司再次佔據了 2017 年美國研發支出的前五名,它們的總研發支出達到 760 億美元。其中亞馬遜排名第一。

報告显示,亞馬遜把研發資源投入到了 AWS 雲計算、語音助手 Alexa 以及計算機視覺等技術上,以推動 Amazon Go 無人商店等項目上。

從微軟業務布局來看,它的持續高研發顯然投入到了雲服務與 AI、物聯網、生產力與企業服務等層面,目前微軟 Azure 一躍成為全球第二大公有雲服務商,並且通過智能雲以及邊緣計算,擴展 Azure 的功能,切入到物聯網領域,微軟雲已經形成從 IaaS 到 PaaS 到 SaaS 一套完整的雲生態體系。

在雲服務與 AI 的雙驅動下,微軟面向企業級服務與物聯網等產業領域紮根已深,建立了自身的壁壘與護城河。

雷軍說,如果研發越多越好,那微軟豈不成了日不落帝國?但從當前微軟的市值表現與勢頭來看,沒錯,讓雷軍失望了,至少在目前微軟依然是一家日不落帝國。無論是亞馬遜還是微軟,它們研發投入都與其雲計算業務、AI 等領域的領先地位明顯呈現正相關。

關於為什麼研發對於一家科技公司的盈利能力至關重要,硅谷科技領域知名博主 Ben Thompson 早前針對亞馬遜、微軟、IBM 的基礎系統研發投入有過這麼一段論述:雖然数字基礎設施也需要維護,但從投資中獲取回報的時間比購買任何實體物品要長得多。

他拿出了 Amazon Go 的例子:開發一套無需收銀員的基礎系統需要巨大開支,包括所有攝像頭、傳感器和用於讀取智能手機的門閘都是固定成本,但是亞馬遜只需要支付一次就夠了。而且與貨架、冰櫃不同,這種系統一旦開發出來,就可以無限地重複使用,且不會產生額外成本。

也就說研發投入一旦形成可見的成果,它可以無限的循環復用,坐地生金。比如說研發大型計算機操作系統或者個人 PC 操作系統的研發成本很高,但 IBM 與微軟可以重複利用它們,再加上軟件,每生產或者賣出一台新的設備,都能從中獲取額外的溢價與利潤。

不論是谷歌、Facebook,還是阿里、百度、華為等公司都在技術研發領域投入不手軟。華為研發投入排名佔據第四,當然華為的研發投入的大頭或許並不在其手機業務上,筆者看來,華為的研發投入可能還是在其主業通信業務上,華為當前在 5G 領域的優勢也不用贅述了。

當然,雷軍說這句話有它本身的語境,雷軍認為 10 萬請 10 個廢物,還不如 5 萬請一個牛人。但本質上,這其實是偷換概念,至少沒有公司會刻意去花錢請廢物來做研發。

是否重視技術研發體現的是一家公司的長期戰略導向與戰略選擇問題,企業研發投入的目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於夯實專利與構建企業的護城河,為產出創新成果儲備糧草,雖然說研發投入之後未必能產出成果,但它至少在試探這個可能性。

根據《創新者窘境》一書中克拉克的觀點,企業一般是憑藉經驗或等級來構建某種產品的技術能力,對於應該解決或者應該避免的技術問題,企業的歷史選擇決定了它所積累的技術與知識的類型。

本質上,每年設置高比例的研發投入是一個戰略選擇與一家公司的價值觀問題,前面說到,因為研發投入如果有了可見的成果產出,它可以產生持續的價值,研發費用的支出可以看成是一個企業的固定成本的持續付出,賭的是一種未來的持續性盈利能力以及邊際收入的機會。

微軟將其研發費用投入到雲計算、物聯網、AI 的服務模式,建立了它在雲計算領域的護城河,因為技術研發具備迭代與持續性,而技術的投入本身有量變到質變的一個積累的過程。在下一個風口到來之前,你之前所做的技術儲備,它不會全無用處。

如果說一家公司選擇走重模式、輕資產輕研發的路子,雖然說也有它的可行性,但它的風險在於,往往在做大之後,樹大招風,各種專利戰會隨之迎來而來,在手機行業,HTC 當年的由盛轉衰就是在核心專利技術層面被卡脖子,在蘋果專利戰的打壓之下,錯失了進一步夯實優勢、補齊短板的最佳時機。

去年中興被美製裁引發全民討論缺芯之痛是一個例子,如今三星拒絕蘋果採購 5G 芯片要求,蘋果被基帶芯片卡脖子也是一個極具說服力的例子。

按理說,按照蘋果今天的體量來說,本來不應該存在基帶芯片這個短板,因為蘋果向來走的是全面掌控關鍵環節的路子。而之所以蘋果在基帶芯片上高度依賴高通,是因為它過去在通信領域欠缺研發布局。

基帶屬於移動通信範疇,蘋果在通信領域技術積澱缺失,根基不牢靠,自主研發成本大,周期長。通信技術層面一直是蘋果專利覆蓋的盲區與短板,而基帶芯片研發有一個關鍵技術專利——CDMA 專利。

而目前只有高通和英特爾能夠提供 CDMA。而當今通信技術的演進和複雜程度在快速迭代,設計基帶處理器越來越難。蘋果雖然在自研基帶芯片,但它無法在短時間內解決了諸多專利問題,它也沒有能力將英特爾基帶芯片業務進行改良優化,解決信號問題等技術短板。

如果不與高通和解,蘋果在 5G 時代會很麻煩,這意味着 2020 年蘋果新品依舊無法上 5G 芯片,因此,當前蘋果與高通和解本身是無奈之舉,高通是最大的贏家,當前蘋果的每部 iPhone 都要支付高通 8 美元的專利費。

有網友評論說,看來有錢、有很多錢,也未必能補齊技術的短板。這句話放到蘋果身上再適用不過。因為蘋果賬上現金儲備有 2000 多億美金,買下高通綽綽有餘。蘋果早在 iPhone4 發布之後,就發生了信號門事件,如果在那個時候,蘋果意識到自身在通信領域的技術短板,及時投入通信專利技術的研發,蘋果如今所面臨的局勢可能要好的多。

從大的方面來說,研發支出的重要性不僅體現在它可以為一家公司自主創新和主導地位謀求出路,它甚至對國家的生產力推動與大國博弈也有一定作用。

數據显示,研發支出大約佔據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3%,這體現它與美國國民生產總值與國家科技競爭力也是呈現正相關的。這也是為何雷軍說比技術研發投入沒有意義,但是每年各種國際權威機構都會針對巨頭研發費用投入來制定各種排名榜單的重要原因。而在對一個國家的生產力推動上,三星或許是很好的例子。

根據歐盟委員會更新的《2018 年歐盟工業研發投資排名》榜單,三星电子以 134.37 億歐元研發經費位居榜首。

業內均知,韓國三星涉足电子、机械、化工、金融、建築、紡織、醫療等各個領域,在手機領域掌控着處理器芯片、存儲芯片、液晶屏等移動終端核心电子元件的設計和製造能力,也掌控着最上游的 CPU、NAND 閃存、DRAM 內存、显示屏、AMOLED 面板、攝像頭等供應鏈環節,整個硬件供應鏈基本上都在自己手裡,至少在硬件層面環節的專利布局結構與核心技術上,其他廠商依然沒有辦法突破三星所構建的零部件供應鏈護城河。

在中國市場下滑的兩年,其全球市場份額依然第一,當前三星的旗艦機表現依然不遑多讓。而三星對韓國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以及在其國內的地位也不用贅述。

回到手機行業本身來看,當前手機產業已經發展到一個較高的層次,如果在基礎研發與底層研究缺乏深耕,在產品亮點、配置、體驗以及系統優化、技術創新層面很容易被壓制。當前從 2018 年 IDC 報告數據,魅族、鎚子、360 等中小品牌的市場份額已經大幅縮減,下跌幅度分別達到了 56%、62%、55%。

這本身源於這些廠商學習小米的互聯網輕資產模式與性價比打法,最後掉溝里去了。技術上被壓制,產品爆款就出不來,綜合實力層面就逐步拉開差距,容易被頭部廠商壓制。

事實上,在智能手機很難再拿出突破性技術的當下,智能手機產業未來的競爭無非是幾點,一方面是技術密集應用改造產品的能力以對行業內核心的關鍵技術的突破能力。而關鍵技術的解決反過來會帶動廠商產品口碑與產業鏈地位上行,給手機品牌的增值預留了上升空間。

另一方面其實也與戰略格局相關,誰看得更遠,比誰動作更快,能看到三年之後的趨勢提前布局卡位的能力,但這其實也與技術的前瞻性布局相關,只有技術研發的深入程度越高,才能提前預知探察到更遠的趨勢與風景。

從手機行業來說,行業核心關鍵技術的解決能力,底層基礎研究與突破,渠道與商業模式的合理性,以是否能通過技術供給不斷匹配用戶需求帶動產業升級,決定了廠商未來的競爭高度以及在存量市場搶食的能力。

當然,在國內的創投圈,更多人願意走雷軍所說的輕研發的路線,在中國的創業氛圍與語境下,過去一直以來商業模式型創業一直佔據主流,畢竟,通過建立一個商業模式來圈錢的路子更輕更快,如果模式足夠有效,回報周期也快,資本也會青睞這種輕資產的模式,因為資本追求短期利潤與快進快出套現。

所以,中國人做生意往往喜歡追求短期回報,能儘快賺錢比什麼都重要,所以我們看到中國手機廠商對更多願意談銷量的增長而非利潤,而美國要的或許是在代表未來高端科技技術領域佔據長期而又絕對的主導權與話語權,以便在足夠長的時間內,向全球產業鏈上下游盤剝收割最大的利潤。

總的來說,一家願意在研發層面持續投入上的公司至少證明它更願意做更加穩健的價值布局,做長期的戰略規劃,更願意去試探一個行業的進步方向。

“研發投入不是越多越好”這句話本身沒有毛病,但是在雷軍看來,研發投入高是不懂研發,是缺乏效率的體現。而在如今超級大國博弈與過去一直以來國內重模式輕技術的創業氛圍亟待改變的大環境下,這是不合時宜的。在當下的這種背景下,避免在核心技術領域被卡脖子其實是一種更長遠的戰略選擇,而持續的研發投入可能是唯一的出路。

本站聲明:網站內容來源於博客園,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及時處理

【精選推薦文章】

帶您來了解什麼是 USB CONNECTOR  ?

為什麼 USB CONNECTOR 是電子產業重要的元件?

又掌控什麼技術要點? 帶您認識其相關發展及效能

您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