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靈雀雲:雲原生落地元年,Kubernetes編排一切

  過去十年是雲計算的十年,創業公司靈雀雲是大潮中的一隅,隨着雲原生向中央位置步進,靈雀雲這類公司也逐漸接近核心區。

  雲原生的核心在於應用,如何使應用開發更便捷,維護更簡單,雲計算能否帶來更多業務能力,而非只是資源方面的賦能,成為現階段上雲企業着重關注的問題,隨之,雲原生在企業数字化轉型中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

  DevOps、敏捷開發、微服務、雲平台、Kubernetes 和 Docker、持續集成/交付(CI/CD)都是貫徹這一理念的方法與手段,10 月 24 日,在靈雀雲主辦的 CNBPS 2019 雲原生技術實踐峰會上,通過對話靈雀雲 CEO 左玥和 CTO 陳愷,雷鋒網獲悉雲原生新動態。

  大型集團企業雲原生落地模式:PaaS+ 數據湖

  Kubernetes 的興起帶動了雲原生相關技術的成熟,這一熱潮其實也只是剛剛成熟。過去數年的雲計算聚焦在虛擬化階段,解決的是資源池化問題,企業上雲使用資源池是第一步,其後是如何把已經建好的資源池能力發揮,部署更多的應用,實現新業務的價值。

  這時就需要雲原生,雲原生是在已有虛擬化基礎之上的應用實踐。雲計算軟件和服務形態的逐漸發展,政府和企業更加重視上雲效率,以及運用雲計算是否能達到更好 IT 信息化決策,是否能賦予傳統 IT 更好能力的需求。

  和雲計算髮展的曲曲折折一般,雲原生當然也走過彎路。在上午的主題演講中,左玥系統總結了當前雲原生解決方案落地的三大場景:針對新興業務,雲原生黃金三角(容器雲、DevOps、微服務)全部落地,可以實現新興業務的快速敏捷迭代,幫助研發人員和架構師打造自己的 IT 產品;

  針對有大量傳統應用需要数字化轉型的企業級服務治理,以 API 為核心的雲原生敏捷集成架構通過細粒度的集成部署、去中心的集成管理、雲原生基礎支持實現架構的敏捷;

  針對大型集團企業的数字化 PaaS 大運營解決方案。大型企業 IT 內部在應用雲原生技術,探索如何推動以應用為核心的 IT 重塑時,后經歷過 IaaS、SaaS 兩條路徑,但兩次實踐都沒有達成最初的目標。

  集團企業最初是把 IaaS 層統一,做一個大資源池,由集團統一提供 IaaS 資源進行管理。


靈雀雲 CEO 左玥

  但卻沒有達到理想效果,“雖然 IaaS 資源統一,在一個集團公司裏面管理子公司的應用和數據,但是這些應用和數據並沒有打通,數據之間沒有打通,應用之間也沒有復用”,左玥表示。

  第二次嘗試自然而然就聚焦在 SaaS 的形式,把集團公司里所有應用,比如財務、HR、CRM 等分解成一個個垂直應用,通過集團公司整體 SaaS 方案,對內提供整體的服務,只要是統一建設的應用,每個子公司都不再分別建設。

  左玥提到,“這種模式也沒有完全成功,有些管理性的業務,比如財務、HR,因為本身就是集團公司統一管理的,相對容易以 SaaS 形式統一推廣,但是生產性工具,因為每個集糰子公司都有歷史原因或者自身特色,留下的大量核心生產系統很難通過 SaaS 系統進行統一。”

  最終大型企業選擇通過 PaaS+ 數據湖的形式來給集團公司提供服務,底層是基礎雲平台,中間層通過雲原生技術平台來支撐,做好數據湖數據以及應用的治理,上面則提供運營平台,同時改用松耦合的方式去管理。

  “計量市場、企業級計費、安全等特性,都是在運營平台上實現的功能,各個集團公司能夠非常順暢的遷移到平台上面來,實現統一的數據治理。PaaS 平台提供基礎的管理、規範能力,在此基礎上企業可以自行去開發自己的業務系統能力,而不是從頭建設。同時也達到了管控和數據統一治理的效果。這就是我們提供的雲原生技術的 PaaS 数字化大運營解決方案”,左玥總結道。

  Kubernetes 編排一切

  “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話去概括 2019 年的話,我覺得 2019 年會是雲原生理念和技術普及的元年,就是說很快,雲原生也會變成一個新的常態”,陳愷肯定地表示。


靈雀雲 CTO 陳愷

  陳愷介紹,從去年年底,當時行業開始說 Kubernetes 開始變得“無聊”,這有幾層含義:第一,核心技術變更的速度開始變慢,這是好的現象,因為一方面代表技術已經成熟,另一方面它的定位和邊界非常清晰,哪些東西放在核心裏面做,哪些東西通過擴展去做非常明確;第二,創新還在持續,但創新會轉移到技術棧的更上層;第三,Kubernetes 會變得無處不在,在企業應用場景隨處可見。

  但是 Kubernetes 核心社區並沒有閑着,目前它有三個最主要的目標:

  • 持續提升核心技術的穩定性、易用性、可擴展性;
  • 想辦法將更多的技術持續的集成到以 Kubernetes 為核心的雲原生技術棧;
  • 把以 Kubernetes 為核心的雲原生技術棧推廣到更加多的應用場景。

  從雲原生基礎設施的角度,陳愷強調,Kubernetes 正在編排一切。Kubernetes 的核心是聲明式 API ,以及基於 “控制器” 模型的架構設計範式。

  比如 VMware 把 vSphere 做了完整重構,相當於完全改成 Kubernetes 原生架構,Kubernetes 去編排 vSphere 裏面所有的資源,像容器、虛擬機、集群。

  其他諸如大數據,Spark 和 Kubernetes 的集成已經非常普遍;再如機器學習,Kubernetes 和 Tensorflow 之類深度學習的框架做集成,相當於是用 Kubernetes 去編排機器學習的 workflow;還有函數,容器和虛擬機都可以用 Kubernetes 做編排,函數自然也能用 Kubernetes 做編排,開源框架都在加速向 Kubernetes 靠攏。

  “理論上所有可編程、有 API、可抽象成資源的對象,都可以通過 Kubernetes 去編排。換個角度想,可以把 Kubernetes 理解成一個開發框架,基於這個開發框架去構建各式各樣的上層平台,這些平台和容器編排不一定要有任何關係,所以很多新出現的技術,第一天就會說自己是 Kubernetes 原生的,一些已有的技術或者產品,也經常選擇去做一些重構,變成 Kubernetes 原生”,陳愷表示。

  雲原生應用架構落地原則

  陳愷還提到,從雲原生應用架構的角度,當前企業面臨着嚴峻的應用架構挑戰,比如現代化用戶體驗與業務敏捷性的矛盾,單體架構遺留的技術債、有限資源與業務持續性的矛盾。

  因此,雲原生應用架構的落地需要遵循一系列務實的原則。首先需要明確,並不是所有應用都應該或者都需要做微服務拆分,多種粒度服務同時並存是很正常的事情,甚至我們默認應該從比較大的粒度開始,當業務層面真的有敏捷性需求時,我們才會按照變更的邊界和優先級逐步做微服務拆分。

  其次,當面對敏態業務、新興業務,有敏捷性需求並且做了微服務化,一定要意識到微服務化之後會帶來運維複雜度提升,這也就意味着做了微服務化一定要擁抱雲原生,容器化並遷移到基於 Kubernetes 的平台上,甚至在 Kubernetes 平台上應該用 Service Mesh 對應用做微服務治理。

  此外,API 在整個架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個應用即便不做微服務拆分、不更改架構,也可以做一些服務化適配,將一些關鍵能力通過 API 輸出,無論是對企業內部的集成還是對外能力開放,API 都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API 治理也成為新的需求,API 治理一般會通過 API 網關來實現,但不會只有一個 API 網關,有時有多個層級的 API 網關。一般來說,越往上,API 網關的職能越偏向運營,越往下,API 網關的職能越偏向技術。比如做限流,在企業層面的 API 網關可以做限流,做 API 限流的目的可能是因為某個用戶買了一個套餐,套餐有一定額度,只能調用這麼多次;而在 ServiceMesh 里做限流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後端的服務,讓它不被 DDOS。

  靈雀雲最近推出了 Alauda API Management Platform(AMP)企業級 API 管理平台,定位是企業總的 API 網關,負責南北向的 API 治理,更偏運營層,主要職責是 API 全生命周期管理、API 能力開放運營(API Economy)、API 治理等,幫助有大量傳統 IT 業務的企業客戶實現雲原生應用架構的落地。

  據信通院《中國雲計算開源發展調查報告(2019 年)》,超過七成的企業已經使用容器技術或正在測試應用環境,36.4% 的企業已經使用了容器技術,雲原生落地已經進入企業核心地帶,成為企業突破轉型瓶頸的重要路徑。

本站聲明:網站內容來源於博客園,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及時處理

【精選推薦文章】

高價收購3C產品,價格不怕你比較

收購3c瘋!各款手機、筆電、相機、平板,歡迎來詢價!

公開收購3c價格,不怕被賤賣!

您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