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或讓颱風範圍越來越“北”

  8 月 10 日,第 9 號颱風“利奇馬”登陸浙江溫嶺,這是今年登陸我國的最強颱風。颱風“踏足”之處不僅意味着大風天氣,更帶來多種災害,浙江臨海全市被淹,永嘉發生山體滑坡……

  與以往颱風不同,此次颱風生成的緯度較高,登陸地點不再“偏愛”華南地區,而是選擇華東地區,而後一路向北,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現象呢?這是否會成為日後的常態?為此《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了業內專家,一探究竟。

  八月海水不“太平”

  颱風是熱帶氣旋的一種。因發生地理位置不同,熱帶氣旋的名稱不同,西北太平洋地區的熱帶氣旋為“颱風”,而大西洋和東北太平洋地區的熱帶氣旋則依強度稱為熱帶低氣壓、熱帶風暴或颶風。

  與颶風類似,颱風也在赤道附近的溫暖海域上空產生,把大量的熱帶溫熱空氣吹向兩級。颱風的強盛期一般出現在夏至或夏季開始后的兩個月。在我國,8 月通常是生成颱風最多的月份。僅 8 月上旬,第 7 號颱風“韋帕”、第 9 號颱風“利奇馬”就相繼登陸。

  強熱帶氣旋引人矚目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風力強勁,破壞力驚人。以颶風為例,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局(NOAA)下屬的大西洋海洋氣象實驗室(AOML)的統計显示,一次普通的颶風所產生的能量相當於一天世界總發電量的 200 倍。這樣的能量足以給一座城市帶來災難。

  及早預測颱風成為人類減小災害影響的重要方式。近年來,全球的氣象專家通過計算機模型提高了預報水平,該模型包括各種物理過程和數據資料。此外,各種新型的、先進的數據收集方法也應用其中,包括數據收集浮標站、氣象衛星、追蹤器集中探測、沿海觀測點和氣象雷達等。

  目前,預報中通常提示,颱風將在某地到某地之間的海岸登陸。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丁一匯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新技術多手段的融入大大提升了颱風預測的準確率,但誤差仍然存在。目前,中國預測預報颱風的水平與國際大致相同,24 小時內颱風路徑的平均誤差為 70 公里左右。“颱風路徑預測已經達到了一個比較精準的水平,進一步提高路徑預報精度可能比較困難。”

  強度預測是難題

  此次“利奇馬”的登陸過程也受到外界關注,浙江省氣象台早在 8 月 5 日就發布了“利奇馬”的登陸信息,日本、菲律賓等周邊國家也預測到“利奇馬”的形成,但均未能預測到其強度如此之大。

  丁一匯介紹,預測颱風“來不來”,在哪登陸,移動路徑如何已經不是重要的難題,預測颱風的登陸強度日益成為世界難題。

  颱風是如何變強和減弱的呢?通常,作為熱帶氣旋,颱風移動到較冷水域或陸地上空後會減弱,遭遇熱帶氣流會加強。但是,如果颱風持續在暖水區移動,由於遇熱增溫與水汽輸入增加,對流系統強烈發展,颱風強度會快速變強。這是颱風預報的難點,也是未來颱風預報的重大挑戰之一。

  丁一匯解釋,颱風強度首先受大氣影響,大氣中的溫度、濕度、氣壓、風以及凝結過程中潛熱的釋放都與颱風強度有重要關聯。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大氣諸要素的變化,均與海洋和陸地的變化密切相關。“颱風強度並不是‘大氣單方面說了算’,影響颱風強度的因素很多,並且量化難度大,目前國際上還沒有成熟的颱風強度預測模型。”

  颱風“北上”或成常態

  儘管人類還未能做好預測強颱風的準備,但未來一段時期內,或將有更多強颱風出現。

  “可以把颱風想象成一台發動機,當全球變暖后,這台發動機的燃料增多效率增加,自然輸出‘功率’就更大了。”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武亮說。

  此外,他介紹,2018 年為厄爾尼諾年。一般來說,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位置偏東,颱風發展為強颱風的可能性也會增大。

  除了強度,“利奇馬”另一備受關注的原因是登陸地點。肆虐江浙地區后,8 月 11 日傍晚“利奇馬”在山東省沿海地區再次登陸。這種“北上”的颱風,與在廣東、海南、台灣等地登陸的“南方颱風”並不完全一樣,發生概率較低。

  丁一匯表示,整體來看,氣候變化會對颱風登陸地點北移造成一定影響,但就一次颱風過程,比如“利奇馬”就得出這樣的結論為時尚早。他強調,要判斷颱風強度的變化與氣候變化是否有關,需要看數據質量、數據密度、數據來源和研究方法,並且需要長期觀測。從氣候變化對未來颱風發生位置的趨勢講,“北上”颱風的發生數量將會增加。

  從全球來看,也呈現出颱風、颶風等熱帶氣旋向極地推進的趨勢。武亮介紹,具體表現為南半球的颱風向南極推進,北半球的颱風向北極推進。接下來,我國的北方沿海地區或將成為颱風的“首選”登陸地。

【精選推薦文章】

帶您來了解什麼是 USB CONNECTOR  ?

為什麼 USB CONNECTOR 是電子產業重要的元件?

又掌控什麼技術要點? 帶您認識其相關發展及效能

您可能也會喜歡…